污水處理--有機物去除工藝
作者:admin 瀏覽次數:1679
除磷工藝
50年代初,攝磷菌被發現并用于除磷。
脫氮工藝
1969年,美國的Barth提出采用三段法除氮,第一段是好氧段,主要去除有機物,第二段加堿硝化,第三段是厭氧反硝化,除氮。
1973年,Barnard在原有工藝基礎上,將缺氧和好氧反應器完全分隔,污泥回流到缺氧反應器,并添加了內回流裝置,縮短了工藝流程,也就現在常說的缺氧好氧(A/O)工藝。
A2O工藝
70年代,美國專家在A/O工藝的基礎上,再加上除磷就成了A2O工藝。我國1986年建廠的廣州大坦沙污水處理廠,采用的就是A2O工藝,當時的設計處理水量為15萬噸,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采用A2O工藝的污水處理廠。
氧化溝工藝
A2O工藝是將生物處理厭氧段和好氧段進行了空間分割,而氧化溝則為封閉的溝渠型結構,結合了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特點,集曝氣、沉淀和污泥穩定于一體。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不斷地循環流動,系統中能夠形成好氧區和缺氧區,進而實現生物脫氮除磷。氧化溝白天進水曝氣,夜間用作沉淀池。活性污泥法相比 , 其具有處理工藝及構筑物簡單、泥齡長、剩余污泥少且容易脫水、處理效果穩定等優勢。
1953年,荷蘭的公共衛生工程研究協會的Pasveer研究所提出了氧化溝工藝,也被稱為“帕斯維爾溝”。1954年,在荷蘭的伏肖汀(Voorshoten)建造了第一座氧化溝污水處理廠,當時服務人口僅為360人。60 年代,這項技術在歐洲、北美和南非等各國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應用。據統計,到1977年為止,在西歐有超過2000多座的帕斯維爾型氧化溝投入運行。
1967年,荷蘭DHV公司開發研制了卡魯塞爾(Carroussel)氧化溝。它是一個由多渠串聯組成的氧化溝系統。卡魯塞爾氧化溝的發展經歷了普通卡魯塞爾氧化溝、卡魯塞爾2000氧化溝和卡魯塞爾3000氧化溝三個階段。
1970年,美國的Envirex公司投放生產了奧貝爾(Orbal)氧化溝。它由3條同心園形或橢圓形渠道組成,各渠道之間相通,進水先引入最外的渠道,在其中不斷循環的同時,依次進入下一個渠道,相當于一系列完全混合反應池串聯在一起,最后從中心的渠道排出。
交替式工作氧化溝是由丹麥克魯格(Kruger)公司研制,該工藝造價低,易于維護,通常有雙溝交替和三溝交替(T型氧化溝)的氧化溝系統和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溝。
本文由:m.hotelpuntaarenas.com 整理編輯 莞綠環保全國24小時咨詢熱線:400-005-3360